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凸显了云南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强交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也有力提升了国家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而近日国家启动的《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工程,就是这种传承和弘扬之中的重要一步。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的象雄王朝,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特有的古象雄文化融合了中原、西亚和南亚三大文明精华,成为西藏文化和云南纳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象雄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时期,一种久远的文化,也是一种影响至今、难以磨灭的精神气质。
2014年11月14日,中宣部正式立项《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5年6月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古象雄大藏经》汉译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西藏昌都孜珠寺联合完成,预计历时10年之久。
到目前为止,象雄文化专家共同确定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中,其中3部经典已经完成翻译工作,6部即将完成汉译初稿。《古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规模浩大,虽然从载体数量上看只有近200部,但一如各种古文献所共同具有的“超浓缩”性,使得研读其每一部经典所需要的精力百倍于一般的现代文献。在译经的过程中,不同于其他翻译工作,《古象雄大藏经》当中的词汇、观念自成体系,仅靠以往其他领域的翻译经验是无法从容驾驭这项工作的。这就要求该项目不仅仅要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更要积极培养人才,并将培养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才能满足项目的整体需求,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汉译与研究工程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科学态度,开创了“对勘表”式的对勘方法,能够为后人和世界奉献一部最为客观、完整、精确的《古象雄大藏经》原文。这种方法能够输出迄今为止质量最高的原文,作为代价,其工作量也特别大,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堪称史上最严格。对勘表的制作至今还在进行中。积极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流程优化,在确保最高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译经效率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象雄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哲学、医学、文学、艺术、历史、天文历法、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翻译和研究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还需要全面的学识修养。经典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是一项既庞大又精微的工作,需要参与者具备严谨的态度和持久的耐心。项目必须拥有大批具有极高藏汉文能力、并对象雄的历史文化有专业认识的翻译专才。
国家首次启动《古象雄大藏经》的汉译与研究工程,是守护千载文明之举。目前,国际上不少国家正在对《古象雄大藏经》进行翻译,而中国尚缺少基础研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表示:“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权在我们这里,但其话语权和解释权却长期落在外国人手里,《古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将揭示古中国与古印度、古波斯,甚至与古希腊之间文明及文化互相影响、融合的历史”。翻译经典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保护与传播工作期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此工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真正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